1 材料與方法
1.1 甘薯小象蟲發生規律田間調查
于2005~2006年在翔安區新店鎮宵垅村甘薯產區設立誘集點,進行周年誘集,每隔5d調查誘蟲量。
1.2 不同類型田甘薯小象蟲危害程度調查
于2006年在甘薯小象蟲發生區調查不同類型田甘薯小象蟲發生量及受害率。
1.3 不同灌溉方式對甘薯小象蟲的影響試驗
于2006年晚季在翔安區灌溉站,選用正常灌溉、中后期各減少1次灌溉、后期減少1次灌溉、從不灌溉共4種處理,探討灌溉對甘薯小象蟲發生的影響。
1.4 藥劑篩選試驗
于2006年在甘薯小象蟲主要發生期進行3種藥劑防治甘薯小象蟲的篩選試驗,分別為40%樂斯本乳油200ml(667m2用量,下同)、5%好年冬顆粒劑2kg、45%馬拉硫磷乳油250ml,每667m2對水1100kg,從薯莖處進行澆灌2次,第1次澆灌于10月12日進行;第2次澆灌于10月27日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甘薯小象蟲發生規律
甘薯小象蟲在廈門地區周年均可發生,沒有明顯的越冬現象,從2005~2006年周年監測的結果看:1年有2個明顯的成蟲發生高峰期,為4~5月和9~11月,其中以9~11月發生量為最大。
2.2 不同類型田甘薯小象蟲危害程度調查
據2006年系統調查,甘薯小象蟲在不同類型田中對甘薯的危害有較大差異,在早、晚薯中均表現十分顯著。早薯薯塊被害率:水田為3.3%~66.7%,平均7.6%;旱地為3.3%~56.8%,平均13.6%;農改田為10.0%~60.0%,平均17.6%。水田早薯平均薯塊被害率比旱地低44.1%,比農改田低56.8%;晚薯薯塊被害率:水田為3.3%~26.7%,平均11.6%;旱地為3.3%~43.3%,平均18.9%; 農改田為3.3%~30.0%, 平均17.6%。水田晚薯平均薯塊被害率比旱地低38.6%,比農改田低34.1%。調查結果表明:甘薯小象蟲在旱作田發生重于其他類型田。
2.3 不同灌溉方式對甘薯小象蟲的影響
從試驗結果可看出:正常灌溉的臭薯率為2.7%~5.8%,平均3.9%;后期少灌溉1次的臭薯率為6.6%~9.1%,平均8.0%;中后期各少灌溉1次的臭薯率為12.0%~16.4%, 平均為14.2%;而從不灌溉的臭薯率為44.4%~57.5%,平均48.8%。正常灌溉的甘薯小象蟲危害輕,臭薯率只有3.9%,而后期少灌溉1次的臭薯率增加了51.3%,中后期各少灌溉1次的臭薯率增加72.5%;完全不灌溉的臭薯率增加92.0%。
2.4 藥劑篩選試驗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每667m2 使用40%樂斯本乳油200ml的防效為82.8%,每667m2 使用5%好年冬顆粒劑2kg的防效為67.1%,每667m2使用45%馬拉硫磷乳油250ml的防效為41.4%。第1種處理防治甘薯小象蟲的防效較好,好薯率達80%以上。45%馬拉硫磷250ml和15%好年冬顆粒劑2kg防治效果略差。
3 討論
甘薯小象蟲在廈門地區周年均可發生,1年有2個明顯的成蟲發生高峰期,為4~5月和9~11月,其中9~11月發生量最大,因此,可確定9~11月為最佳防治適期;不同類型田甘薯小象蟲危害程度的調查結果表明,甘薯小象蟲在旱作區發生較重;灌溉試驗結果表明,灌溉既能提高甘薯產量,同時又可有效地控制小象蟲危害;在無法改善灌溉條件下,可使用樂斯本進行澆灌,并連續2次(相隔15d),可有效控制甘薯小象蟲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