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科學技術進步的載體,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列入2021年重抓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明確要求“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對種源‘卡脖子’技術進行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并強調指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龍巖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是閩西地區唯一一個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自建所以來始終以創新農作物新品種、振興閩西種業作為“國之大者,所之大事”。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市委、市農業農村局關于開展“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相關精神,圍繞我市甘薯、水稻、蔬菜、果樹、花生、花卉、藥用植物等閩西特色農業產業,通過實地走訪、座談討論、聽取匯報等形式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與創新等方面開展了專題調研:
一、閩西地區農作物種業創新發展現狀
1.自然資源得天獨厚,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好
一是自然條件好、生態資源優越。閩西地區全年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適宜亞熱帶作物和林木的生長,為育種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部分高山地區,對需低冷作用的作物加代具有明顯優勢。二是農業生產基礎好。我市圍繞發展“七大優勢特色產業”,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初步形成,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著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紅心地瓜干、咸酥花生、果茶、蔬菜等產業發展良好,我所主選育的龍薯九號、龍薯14號推廣面積顯著,成為連城地瓜干主要加工原材料,龍花系類,成為大池、武平咸酥花生加工的重要原材料;三是糧食等生產持續增效。甘薯、水稻、花生、蔬菜、鐵皮石斛、馬鈴薯、百香果、茶葉、油柰、花卉等科技成果示范輻射推廣面積,產生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種業創新人才集聚,學科布局結構優異
人才和科技創新平臺是農業科研發展之基。我所是龍巖市唯一的綜合性農業科學機構,建立了甘薯、水稻、花生、馬鈴薯、鐵皮石斛、蔬菜、茶葉、果樹8個學科育種研究團隊。截至當前,從事科研育種的50位專業技術人員中,正高級職稱6人,副高級職稱16人,中級職稱23人,副高以上職稱占44%;碩士研究生12人,本科學歷32人,本科以上學位人員占88%;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1人,市優秀人才3人,具備較強的人才隊伍。擁有320畝的大池科研基地,建有生物技術中心、水稻種子質檢室、甘薯脫毒育苗實驗室及甘薯種質資源圃、中藥材育種園、植物園等科研平臺,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科研設施條件。認定為福建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先后加入省薯類、水果、茶葉、水稻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人才隊伍和科技創新平臺保障了科技能力的輸出,為種業科技創新奠定科研基礎。
3. 閩西地區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與創新情況
3.1 種質資源保護初具規模
截止當前,我所圍繞我市特色農業產業,采取大棚栽培、田間種植、組織培養、低溫庫等形式收集保存作物種質資源,初步建立了9個閩西特色的作物種質資源圃(甘薯、水稻、馬鈴薯、花生、百香果、鐵皮石斛、茶樹、芥菜、油柰等作物),種質資源達3400多份。其中甘薯種質資源圃收集資源達350份,為省內數量最多、品種最齊的甘薯資源圃。水稻秈稻種質資源1596份,特色稻種質資源191份,糯稻種質資源562份;芥菜類蔬菜157種;花生種質資源305份,豐富的種源為品種選育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3.2突出特色與優勢,選育品種出成效
注:數據引用龍巖統計年鑒-2020
立足我所優勢學科技術,緊緊圍繞我市水稻、蔬菜、甘薯、馬鈴薯、花生、茶葉、李、百香果等主要農業產業開展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工作,分別成立了水稻育種研究室、旱糧育種研究所、高新技術研究所、果蔬育種研究室、植保技術研究室。截止當前,各研究室的攻關克難捷報頻傳,農科所近50年來相繼育成新品種60多個,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共育成品種25個;強化產學研合作,建立甘薯、水稻、花生、蔬菜、鐵皮石斛、馬鈴薯、百香果、茶葉、油柰、花卉等科技成果示范基地(點、片)50多個,輻射推廣面積近1000萬畝,產生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龍薯9號成為全國四大甘薯之一,年種植面積達500萬畝。
表1 “十二五”、“十三五”農科所新品種成果
序號 |
甘薯 |
馬鈴薯 |
水稻 |
蔬菜 |
花生 |
油奈 |
鐵皮 石斛 |
檳榔芋 |
1 |
龍紫薯 6號 |
?76 |
福龍兩優6387 |
悅陽 45天 |
龍花128 |
晚黃金 |
福斛 1號 |
汀芋 1號 |
2 |
龍薯 31號 |
|
福龍兩優29 |
?212(協作) |
|
|
|
|
3 |
龍紫 4號 |
|
福龍兩優863 |
龍萊1號(協作) |
|
|
|
|
4 |
龍紫 9號 |
|
福龍兩優3381 |
|
|
|
|
|
5 |
龍薯 34號 |
|
福龍兩優1031 |
|
|
|
|
|
6 |
龍薯116 |
|
|
|
|
|
|
|
7 |
龍薯599 |
|
|
|
|
|
|
|
8 |
龍薯 14號 |
|
|
|
|
|
|
|
9 |
龍薯 28號 |
|
|
|
|
|
|
|
10 |
龍薯 24號 |
|
|
|
|
|
|
|
11 |
龍薯601 |
|
|
|
|
|
|
|
12 |
龍津薯1號(協作) |
|
|
|
|
|
|
|
二、農科所在推進閩西種業創新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作物品種創新能力亟需提升
我所傳統育種優勢明顯,但生物技術力量薄弱。育種工作,主要為經典的雜交育種、引種馴化、實生選種等育種手段,除了組培快繁外其它生物技術幾乎沒有應用到育種工作中,導致我所育種周期長,新品種選育速度慢、成功率低。
(二)科研基地建設滯后
要推進農業種業科技創新,科研基礎設施要先行。但農科所近年來基地建設明顯滯后,制約了閩西地區種業創新的發展。目前科研基地主要有大池基地、龍門基地、所內5個大棚。大池基地雖有340畝的大池基地,但承租出去就有260畝,可使用面積少,大池基地建立至今四五十年,基礎設施陳舊,科研硬件落后,此外生產用水缺乏,勞動力聘請困難,導致科研人員不愿去大池基地開展科研工作。龍門基地大多數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灌排體系不健全,田間工程失修,高效節水設施應用不足,科技人員無固定的生活、工作場所,嚴重制約育種效率和質量。滯后的基地建設,嚴重制約著農科所科技創新的能力,嚴重阻礙育種工作的開展,限制了我所種業創新能力。海南南繁育種基地租金高,沒有專項資金進行保障。
(三)自主培育品種與閩西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不密切
我所在推進農業科研工作中,重育種,輕推廣,存在科研成果和社會實際應用脫鉤現象,研發出來的新品種難以推廣出去,成果轉化力度較小,好的品種無法和大田推廣形成有效合力,缺乏發展后勁。
(四)人才隊伍創新能力有差距
我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較為薄弱,高層次農業創新人才匱乏,青年人才缺乏,人才結構斷層嚴重,關鍵技術“傳幫帶”不夠,基層農技推廣力量不足。與其它地市級科研院所相比缺乏良好工資水平和激勵措施,較多科研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導致品種創新工作難以高效推進,學術水平在學科帶頭方面建樹不夠,影響力不高。
三、農科所對閩西地區種業創新發展的建議與對策及下一步計劃
1.強化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與利用
具有優異的種質資源庫是品種創新的基礎。我所應成立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與利用工作領導小組,擴大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各科室應加快資源搶救性收集保護,針對甘薯、水稻、馬鈴薯、花生、百香果、鐵皮石斛、茶樹、芥菜、油柰等閩西地標作物及時搶救性收集一大批新資源;對各類種質資源精準鑒定、深度發掘與創制新種質;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合作,形成種質資源相互交流良好局面,爭取培育推廣一批突破性新品種,推動閩西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
2.抓好育種基地建設
一要統籌建設良種繁育體系,完善基地設施設備條件,高標準建設制種基地。要加強大池基地建設規劃,籌建大池基地、高質量打造南繁硅谷--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建立步云高山加代育種基地,統籌建設良種繁育體系,完善基地設施設備條件,高標準建設制種基地,打造好雜交水稻制種、兩薯繁種、蔬菜花卉種苗、中藥材種苗、特色果蔬種苗基地建設,為開展農作物加代繁殖和種質資源的擴繁,加快閩西農作物新品種育種進程奠定基礎。二要重新組建農科所育種科研實驗室,規劃實驗室功能布局,推進科學儀器、設備、設施的整合,建立農科所科研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建立種業科技創新活動平臺,為我所種業創新工作的奠定基礎,為促進閩西種業創新研究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3.加強種業自主創新
種業自主創新要以提升核心種源競爭力為目標。一要強優勢,補短板,更加注重專業化發展。完善“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化”育種工作機制,注重傳統的育種方法和生物技術相互補充、有機結合的育種工作。例如充分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或采用一套成熟的花藥培養快速提純的方法縮短水稻、兩薯、花生、果蔬、中藥材育種周期,創新新品種及新種質。二是要組織各科室加大良種聯合攻關力度,加快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品種。依托省農科院資源,實施現代種業創新工程,加強育種攻關,開展優質專用“兩薯”育種攻關與產業化開發,開展優質加工型咸酥花生、優質雜交稻等新品種的選育,開展特色果蔬新品種選育,開展道地藥材新品種選育,著力破解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引領帶動我市農業科技進步,大力推進我市特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評價與創新利用工作。
4. 培育品種創新人才,強化科研人才創新激勵機制。
加強種業創新人才培養。通過農業良種培育中心、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等平臺載體建設,培養和集聚一批種業科技創新人才和育種攻關團隊;同時加快我所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小高地建設,打造具有閩西明顯優勢的重點學科,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高水平育種攻關人才。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主動性。要提高公益一類全額撥款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合理待遇,縮小與機關公務員福利待遇的差距。借鑒除廈門外的8個地市做法,將市農科所的績效考核管理獎勵、綜治平安獎、創城獎、文明單位獎勵等列入市財政預算,從根本上解決科研人員收入待遇問題,完善科研成果獎勵制度,充分調動我所科研人員干事創業的熱情,“穩人心”才能“穩事業”。
5.明確種業創新方向和重點,突出抓好一批科技項目的實施
根據我所《發展“十四五”規劃》確定的任務,加強重大科技專項的組織實施,進行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選育,繁育技術研究,新品種、新技術集成應用示范等。抓好水稻、甘薯、花生、百香果等特色優勢產業育種攻關,通過實施“特色新品種選育及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特色種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一批重點項目,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品種支撐。
6.加強種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我所要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協會、示范農場等的科技示范與服務功能,在完善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基礎上,與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有效對接,通過培育和建設一批新型農業科技服務組織,促進我所成果轉化與推廣。二是鼓勵和引導我所干部積極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入種業企業、合作社、種植戶開展種業創新和科技服務,把我所科技人員培育成為種業推廣服務的重要力量。
7.政策鼓勵
出臺有關政策,鼓勵科研人員以科技特派員、技術入股、自主創業、停薪留職等靈活方式進入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促進我所的科研成果、育種資源、研發人才向種子企業流動。引導與企業通過品種權轉讓、許可、質押等途徑實現農作物新品種的市場價值。